missing image!

腸相決定長相

03 Nov 2024

檔案: 營養隨筆

人的腸道有5至6米長,平均每隔3.5厘米就有一個彎折。即使每天排便,也總有一些食物殘渣積滯在腸道的皺褶,在細菌的作用下腐壞,並牢牢地黏連在腸壁上,形成惡臭的有毒物質,即我們所講的宿便。研究指出,即使每天有1至3次正常排便,人體依然會有1至3公斤宿便。

去年8月,浙江省杭州一間醫院公佈一個病例,一名53歲的女子阿花(化名)長期便祕,最近5年情況尤為嚴重,平均5至6天才得以順利排便一次,入院前更是已便秘10天,肚皮因宿便隆起,結果醫生從她的腸子取出近20公斤的糞便,相當於一條巨大的蟒蛇。

所謂「腸相決定長相」,若排便不暢或便秘,容易皮膚暗黃,臉上長暗瘡或色斑,常有口氣甚至口臭,而最明顯就是腹部脹滿,即是身形瘦削,腹部仍是圓圓的。

身體是最好的醫生,食物是最好的藥物,腸道是如何保護我們的健康,又有甚麼營養素是保護腸道的呢?

1. 益生菌
益生菌會吃掉腸道的酸性物質,產生維他命B,所以腸道消化功能好,是由益生菌來決定的。益生菌吃掉酸性物質的同時,會產生一個副產物「包膜」。包膜就像包火腿、香腸的膜那樣,可以包裹食物殘渣,形成大便掉到馬桶,不會散掉。

如果大便掉到馬桶是散掉的,反映腸道菌群不大健康,壞菌有點偏多;若大便不成形或拉稀的話,代表腸道菌群的壞菌就更多了。所以鼓勵大家每天花點時間,看看自己的大便,查看一下腸道內的狀況。

2. 膳食纖維
膳食纖維分為水溶性與非水溶性兩大類。

水溶性纖維可以在水果,以及黏滑食物如秋葵、木耳、海帶中找到。它是益生元,是最有利於益生菌定植的營養素。

非水溶性纖維則在蔬菜、牛蒡、豆類等找到,可以吸附腸道的酸性物質,結合食物殘渣形成大便,同時也可以吸附腸內的重金屬。

無法被小腸吸收的膳食纖維會在大腸裡被益生菌分解,產生短鏈脂肪酸,為肌肉、腎臟、心臟、腦部提供能量。所以,我們一定要注意每天纖維的攝取量應至少達到25克。

3. 水
身體70%都是水,而消化系統的水份是從大腸回收的。如果身體缺水,回收的水份就要增加,從而容易引發便秘。

鼓勵大家每天喝至少2.4公升好水。好水是指去蕪存菁的食水:濾淨重金屬、藥物等污染物、已殺滅細菌病毒、保留鈣、鎂等礦物質且含氧量高的水。飲用好水能夠大大減輕肝腎的負擔,這樣才可以提升身體整體健康。

4. 鈣、鎂
腸道蠕動需要礦物質鈣、鎂來幫忙完成傳遞信號,繼而進行排便。若大便到達肛門前,我們沒有排便感知,肛門的開關就不會打開,這樣就會形成便秘。

缺鈣缺鎂,還會感覺肚脹,有下墜感,可是就是排不出便。

大便長期停留在腸道中,會被壞菌發酵,形成毒素進入血液,到達肝臟,並容易導致瘜肉產生。故此鈣、鎂不足是腸道瘜肉的元兇。

5. 蛋白質
最後,當然不得不提細胞的主要原材料 — 蛋白質。

相對植物性蛋白質,乳製品和肉類等動物性蛋白質較易引致腸道發炎,故此建議每天蛋白質攝入至少一半應來自植物,例如豆類、芝麻、南瓜籽。

蛋白質配合維他命C,可合成膠原蛋白,有助滋養並修復受損的細胞壁,緩解腸漏症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