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ssing image!

益生菌 x 益生元:抗菌又紓困

25 Jan 2022

檔案: 營養隨筆
最早提出腸道菌群可以引起衰老和慢性病的,是1908年諾貝爾獎得主、微生物學家與免疫學家梅契尼科夫,他亦有「乳酸菌之父」的稱號。 無獨有偶,中醫學也有「糞毒入血,百病蜂起」的概念,意謂若腸道裡的害菌過度生長,將產生有毒物質進入血液,促使不同疾病出現。 上海交通大學、內蒙古農業大學、江南大學2015年合作研究,從全國20個地區採集了314個18至35歲健康年輕人的糞便樣本,發現這些健康年青人的腸道皆有短鏈脂肪酸產生菌的功能菌,且平均佔了總測序量約一半。這不禁令人思忖,這些短鏈脂肪酸產生菌是否健康人群應該具備的呢?🤔 負責該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趙立平表示,大量研究發現,短鏈脂肪酸可以:
1️⃣為腸道上皮細胞提供生長所需的能量
2️⃣減輕腸道的炎症
3️⃣調節食慾中樞,增加飽腹感 短鏈脂肪酸無法由人體合成,食物裡也沒有😱,只有吃了膳食纖維才能產出。 越來越多研究表明,患有肥胖症、糖尿病、結腸癌等慢性疾病的人群,皆有一個共同的特徵,就是短鏈脂肪酸產生菌的種類少,數量低。 短鏈脂肪酸產生菌減少,跟現代人膳食纖維攝取量大減息息相關😖。根據2萬多年前古人的糞便化石分析,古代人類每天膳食纖維攝入量為200至400克,現在發達國家的人,平均一天只吃進15克膳食纖維,美國醫學會建議的攝入量也不過30克,相當於我們祖先的十分之一左右😵。因此,我們必須多吃粗糧、蔬果、藥食同源食品如枸杞等,增加攝取膳食纖維。 膳食纖維作為益生元,是益生菌最佳的食物。👶🏻新生嬰兒的腸道是微生物的天堂,裡面營養十分豐富,自然分娩且母乳餵養的孩子,益菌約佔其腸道菌群總量的70%至80%。然而,剖腹生產、配方奶粉而非母乳餵養,又或服食抗生素,都會令腸道益菌數量大減,家長們切記留意。 如欲透過保健品補充益生菌,必須選擇:
1️⃣經科研證實有效的菌株
2️⃣包裝上標示的菌量至保質期結束依然維持
3️⃣能夠黏附腸道定值並繁殖
此種乳酸菌,方為佳品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