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的高矮肥瘦,原來影響胃型?
醫學上,人體胃的形狀可分為4大類:
1)牛角型
上部寬大,越往幽門處越窄,看起來像「牛角」,常見於矮胖人士和兒童。一般來說,吃飯速度太快、胃裡食物排空速度較慢的人,容易形成牛角型胃。
2)魚鈎型胃
常見於體型正常的成年人,形狀如「J」字,故又稱為J型胃;胃底、胃體及幽門各部位的寬度大致相同。
3)瀑布型
常見於身形高瘦人士,胃泡較大,胃體細小,在胃底和胃體可見兩個液面。消化食物時,較易出現反酸、胃脹等不適。
4)長形
又稱無力型胃,多見於體質瘦弱者,胃的形狀上窄下寬,胃底、胃體幾乎垂直。胃功能較遲緩,常處於緊張狀態。
胃真的會越撐越大,越餓越小?
胃最「胖」的部分叫胃囊;每個人的胃囊大小不一,但神奇的是成年人的胃容量是一樣的,且是不會變的。當然,這不是說胃容量沒有變化,只是說胃在食物消化後會回復原狀。例如,通常情況下胃容量只有100毫升;吃飽後,胃容量會增至1200~1600毫升。然而,待消化功能發揮作用後,胃容量還是會回復原狀。
所謂的大胃王,胃容量跟普通人並無太大差異,只是因為他們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較好,食物在胃裡停留的時間較短,很快就被送入腸道。
另外,控制飲食一段時間後,胃也不會變小;感覺「胃變小了」,其實只是心理錯覺。
3分治7分養
所謂「胃病3分治7分養」,必須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,方能養出好脾胃。
應細嚼慢咽,每餐只吃7分飽。
三餐規律,必須吃早餐;晚餐8:30吃完,讓胃部排空才睡覺。
營養素方面,應攝取足夠蛋白質,但必須選取容易消化的,故此植物性蛋白質較佳。胡蘿蔔素建構黏膜組織,維他命C也有助強健胃黏膜,並高度抗氧化和抗發炎,研究指出維他命C不足較容易有胃癌。
肉桂精華促進唾液和胃液分泌,並可增強胃黏膜的血流量,緩解胃部不適症狀以至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,消炎修復。
最後,建議使用公筷,以免感染幽門螺旋菌,增加患上胃炎的風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