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ssing image!

“癢”是一種病?一到冬天就要命!

26 Dec 2020

檔案: 營養隨筆
冬季寒冷乾燥,人體新陳代謝減慢,皮脂腺和汗腺分泌減少,皮膚作為人體最大器官,又是抵抗外來刺激的第一道防線,疏於防護,皮膚疾病就容易找上門。蕁麻疹、凍瘡、手足皸裂均是冬季常見的皮膚病。 根據美國過敏氣喘與免疫學院(ACAAI),蕁麻疹(Urticaria,又稱風疹、風癩)的盛行率約20%。女士罹患的機率為男士的3倍😱,當中又以30多歲的女士最容易得病。典型症狀包括風疹塊,即身體各部位可能出現大小、形狀不一的發紅、腫脹、隆起的凸塊或痕跡,極度搔癢。蕁麻疹發作時幾乎都是急性,通常在24小時內消退,但可能輪流出現在身體不同部位,因此症狀可能維持數天或更久。如果蕁麻疹反覆發作,並持續6週以上,就稱為「慢性蕁麻疹」,惟只有不到10%的蕁麻疹病例被歸類為慢性病。過敏、情緒壓力、寒冷天氣均可對表皮下的肥大細胞造成刺激,釋出組織胺,進而使皮膚產生發炎、紅腫、搔癢等症狀。 凍瘡為冬季另一常見病,容易發生在手指、腳趾、面頰、耳垂等部位,患處表現得又腫又紅,又痛又癢,而且一般很難治癒🥺,要等到天氣暖和後才會逐漸消失。所以預防是關鍵,維持血液循環旺盛至關重要! 至於手足皸裂,又稱「皸裂症」,多見於中老年人、女士及戶外體力勞動者。起初皮膚乾燥、發緊、變硬,繼而變得粗糙、肥厚,失去光澤,進一步出現淺深、長短不一的裂隙。輕者無甚痛楚,重者疼痛難忍,可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。 要應對有法,可補充3類營養素💪🏻:
1️⃣ 蛋白質:可同時減少過敏,舒緩壓力,鎖水滋養,促進血液循環。牛、羊、鴨可溫補袪寒,惟過敏者不適用。建議蛋白質量攝取的一半為植物性蛋白質☘️。
2️⃣ 奧米加三脂肪酸 Omega-3:減少身體的發炎反應,強化免疫系統,抗過敏,促進血液循環。美國心臟協會指出,成人每日的攝取量應至少為500毫克,心血管疾病人士則為1000毫克,高血脂人士在醫生指示下攝取量可達2000至4000毫克。
3️⃣ 維他命C:抑制組織胺,減少過敏原入侵作用;抗氧化成份可消除體內自由基,減少發炎。維他命C受熱易被破壞,而華人的飲食習慣傾向熱食,故食材中的維他命C往往在烹調過程中受破壞,致使維他命C容易攝取不足;而且維他命C為水溶性,必須恆常補充。 此外,必須注意保暖,防風防寒;避免冷水直接刺激皮膚;同時使用具強保濕效果的乳霜,滋養肌膚💆🏻‍♀️💆🏻‍♂️。